“知青”情结影响未来中国--党史频道  

 2012-08-07   人民网   


“知青”情结影响未来中国--党史频道

资料中心|党史人物纪念馆|经典著作|历次党代会|党史大事记|开国将帅名录|党史百科

党史上今天|口述党史系列访谈|历史相册|党史周刊|图书连载|永远的丰碑|图说党史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知青”情结影响未来中国

秦晓鹰

【字号 打印 留言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分享

这篇文章的题目,看上去有些大,却并非故弄玄虚。想到它,缘于不久前观众对电视剧《知青》的热议与争论。正是这部45集的“长篇”,让许多已经步入老年的人们重又返回了记忆的原野,也让“知青”这个打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名词再次出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难怪,在新近出版的不少报刊杂志中,会有人专门注意到在现今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多少人曾经跻身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中”。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管理者的意识形态。依照此理推论,如果在中国执政党的最高决策层(即领导集体)存在这样一批有过类似上山下乡经历的领导人,就不难想见,无论岁月如何变幻,在人的世界观形成阶段留下的“知青”情结,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就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一系列的政策走向,甚至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由此,人们突然发现,“知青”这个看似久远的社会学、历史名词以及它所涵盖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感和那些精神,不但依然存在于今天的中国,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国的未来,这当然也包括对未来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那么具体地说,又会是哪些“知青”情结能在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又有哪些“知青”生活的精神烙印,会在一些社会管理者做决策的过程中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暗示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诸点甚为重要,值得提及。

首先是“知青”情结中始终存在一种对基层百姓和底层疾苦的关注,换句话就是人们常说且难能可贵的“接地气”。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无论决策者的目的如何,在客观上形成了1600多万(一说为2000万)城市学生被“压缩”到了中国社会的最基层。让这些年轻的“城市娃”、“学生仔”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严重的贫困、极度的落后,以及生活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状况中的亿万父老乡亲。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上存在的一切悲情与悲剧,对千百万城市青年是一种锥刺般的震撼。这种震撼是终生难忘的,因为这也是知识青年与老百姓之间的命运共振,一种同样忍受着物质匮乏与精神饥渴的共振。与此同时,无论这些知识青年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他们当年都置身于社会边缘,茫然不知前路。此时中国老百姓的怜恤、宽厚、朴实与善良就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仰赖与寄托的精神家园。对这份弥足珍贵的感情,所有知青都会没齿不忘。这种“接”上“地气”的感觉与感恩,如果没有亲历亲为,没有人生的遭际和命运的起伏跌宕,恐怕任谁都不会产生,也不会理解。

【1】【2】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孙琳、常雪梅)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用户名:密码:去微博看看

专题推荐

我要留言进入社区讨论 七一话题 热帖推荐 红色部落 点击注册 查看全部留言

用户名:密码: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责任编辑:刘发平]
公示公告 >>
专栏 >>
工作平台 >>
 >> 昆仑远程教学平台
 >> 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 公务员管理
 >> 视频会议系统
 >> 基层组织信息系统
主管单位: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巴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地址:新疆库尔勒市文化路
电话:0996-2276395 传真:0996-227639